当地时间2024年4月18日,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正式开幕。
本届中国国家馆展览由浙江大学教授王小松和独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划,主题为“美美与共:集”,共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图像文献组成的版块“集”,和由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等7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组成的版块“传”。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logo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海报
“集”原本象征着飞鸟栖息在树梢之上,也可以是文人墨客对于雅集的简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集”代表了世界范围内不同身份、不同人种、不同信仰、不同观念、不同目的、不同媒介、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等多样性的汇聚,为开展交流对话和互相理解创造了契机。
威尼斯,这座缭绕于水道和桥梁之间的历史名城,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交流与外部开放的象征。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早在几个世纪前,伟大的探险家马可波罗便从这里出发,途径绵长的丝绸之路,最终踏足远东之地,记录下壮丽的中国。由此可见,威尼斯与远方文明的交流源远流长。
▲ 香港艺发局主席霍启刚(左)及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参观中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馆,中国馆策展人王小松(中)与姜俊(右)陪同讲解
▲ 香港艺发局主席霍启刚及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参观中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馆,与艺术家及策展团队合影
在此背景下,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以一颗开放的心扉迎接世界各地的文化与艺术。这种心态并非单方面的接收,更是希望与全球不同国家的文艺创作进行深入的对话和相互的交流。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24,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本次展览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协办,浙江大学进行学术支持。展览以“美美与共:集”为主题,分为“集”和“传”两个板块,旨在从“汇聚、交流、融合”的视角反思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在展示多元文化的同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在军械库(Arsenale)展区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文化思考和视觉体验。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开幕现场嘉宾合影
这种视角下的对话,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怀旧,更是对当代创意之声的倾听与回应。通过集聚历史与现代的图像语言,让威尼斯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交融的熔炉,从而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共鸣,推动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繁荣。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拍摄:曹习
“美美与共——集”的主题希望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美与共”“和合共生”“兼容并蓄”的价值理念。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拍摄:曹习
其中,“集”板块作为进入展厅的首个板块,展出了现收藏于海外的100件中国绘画作品的文献档案,这些作品均来自“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的数字档案库,如唐韩干《照夜白图》、五代董源《溪岸图》、宋郭熙《树色平远图》、元倪瓒《虞山林壑图》、明董其昌《江山秋霁图》、清吴历《墨井草堂消夏图》等,进行数据可视化展示,挖掘作品背后的流传历程,以图证史。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拍摄:曹习
“传”板块则邀请了7位当代艺术家,以回应“大系”的方式创作7件艺术作品。在其中,策展人们参考了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中图像文献学的方式进行设置。
1924年,瓦尔堡回到柏林,开始了《记忆女神图集》的研究。这个大型的图集研究成为了他晚年的核心成果,探究了过去西方文化中“幸存”并在后世艺术中得以重生的现象。在其中,瓦尔堡寻绎着从古典时期经由文艺复兴到达现代的文化记忆链条。他相信记忆可以通过储存在图画与符号之类的方式遗传下来,而“只有那些分享往昔的精神遗产的人才有可能发现一种创造了新的表现价值的风格。”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巧合的是,一百年后的中国馆参展作品也由于运输途中地区战争的波及姗姗来迟。尽管布展时间有限,展览现场,策展人使用图像文献的展示墙将中国大系图像和当代艺术作品联系起来,也同时呼应了全球图像史,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双向联动。同时,七位艺术家分别从七个中国传统绘画的角度切入,朱金石从建筑、车建全从山水、焦兴涛从人物、汪正虹从花鸟、王绍强从笔法、施慧从法书、邱振中从造园,以艺会友,与古为新,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雅集文化,也强调了传统与当代之间的“传承”。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文献档案》,2005-2024,文献、数字可视化,多尺寸,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此外,这一部分展览作品旁放置着同一主题的中外对比图像档案,希望在古今和全球艺术史的图像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共通点。
跨越“大系”的长河,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艺术家施惠的《书非书》系列作品。
▲ 施慧,《书非书》系列作品,2021-2024,宣纸、纸浆、棉线、木板,多尺寸,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文字之于文明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以结绳来记事。《书非书之一:永字八法》以“结绳”的意念来演绎中国书法的意韵。纤维的编织与文字的书写有着许多共通点,书法的抑扬顿挫在结绳这里转化为一种绞结捻转,形成一种陌生与熟悉、传统与当下的互文。书法中“点如坚石、横若长河”是一种气势和胸怀,万般兴味俱在其中。
《书非书之二:沉思》以散落的遗迹般的石块为意象,石块上编织有残存的来自书法和古籍书页的文字,犹如历史的残存。千年之后,会是怎样?万物嬗变,但那文化的遗存,仍是未来造物的宝藏。
▲ 施慧,《书非书》系列作品,2021-2024,宣纸、纸浆、棉线、木板,多尺寸,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中国早期绘画中“读碑”的主题是一种怀旧的表现,以文人画的方式绘就的读碑图,彰显着文人雅士的身份和胸襟。《书非书之三:读碑》这件作品用宣纸进行编织,塑造成碑的样式,以素白之风表现古朴和清纯,传达出一种古老和优雅的气息。同时,作品前的文献柜中陈列着一系列中外文字的图像资料,以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
▲ 焦兴涛,《魂·韵》,2022,金属,多尺寸,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是通过线描来表现的,与西方绘画中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截然不同,但在《魂·韵》中,艺术家焦兴涛利用金属加工厂剩下的铜条和铜板,直接焊接来呈现这些人物。出乎意料的是,这些人物看起来惊人的相似。具有前工业时代风格的金属雕塑,散发着令艺术家着迷的怀旧魅力,展现了文化传统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与冲突。此外,焦兴涛还对这些雕塑进行了拍摄,并在Al技术的支持下,生成了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动态图像和人物形象。
▲ 车建全《亭》,2003-2022,影像,1280 mm*750 mm*40mm×20,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道路所舍,人停集也,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经典形制,开放性的结构,提供了由内向外的观看和由外向内观看的双重视角和能量的流动,在天地运行之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
展厅的右侧展示了艺术家车建全自2003年开始将中国山水画传统精神影像化的实践,他选择了云烟变化微妙的庐山山顶的一座亭子作为研究对象,以静观的方式重返古代文人吟诗做赋的现场,在时间对流动中,以亭为对象,展开了20年的传统水墨画的演绎之旅,以固定视角展开了云烟变化、天道运转、生生不息的水墨画卷,此次參展作品《亭》系列由20件影像作品组成,对中国传統水墨画呈现的连续性山水图像进行了数字化转译,对更直接向世界阐释中国文化精神做了跨越语言跨越国界的探索。
▲ 朱金石,《宣纸塔》,2024,防火宣纸、钢管、棉线、竹竿、LED灯带,8500–8700 mm*3500mm,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而将视线回望展厅中部,艺术家朱金石的《宣纸塔》矗立其中。作品由数千张宣纸、棉线、竹竿和其他环保材料组成,形成一个大型室内塔状装置,并配有内置照明。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中国画中塔的建筑意象。作为一种体现精神性的建筑,宝塔融合了多种文化符号。朱金石的作品采用了对塔的抽象描绘,不仅与中国的塔遥相呼应,还在跨文化和跨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各国塔的形象。
▲ 王绍强,《淬厉新之》,2024,纸本水墨,400 mm*400mm×105,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在展馆尽头的墙上,艺术家王绍强的大型作品《淬历新之》从宋代绘画中汲取灵感,吸收董源、范宽、夏圭、郭熙、马远等名家的风格精髓,探索传统绘画的当代转型。作品以中国传统绘画为媒介,以独特的创作方式表现宋画的精神内涵和当代审美特征。
▲ 汪正虹,《百鸟图迹》,2023,金属、玉石、木头,多尺寸,行为表演:©马一奥,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一旁,汪正虹的行为艺术作品《百鸟图迹》取材于《写生珍禽图》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的各种鸟类。艺术家通过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的方式,安排表演者佩戴鸟形饰物,穿越室内外空间(园林),唤起人们对众多鸟类聚集的想象。此外,观众还可以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带走微型鸟类雕塑,或将鸟类形状的徽章印在裸露的皮肤上,在空间中穿梭,犹如鸟儿在空中翩翩起舞。
▲ 邱振中,《状态》系列作品,2024,钢筋龙骨、玻璃钢着色,多尺寸,拍摄:邱昕,©️邱振中工作室
从展厅的侧门来到室外的处女花园中,邱振中以“景观”为焦点,展出了两件名为《状态》的雕塑作品。《状态》系列作品将中国书法的抽象性具体化,重新诠释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假山和奇松。在中国馆的室外空间,它们建造了一个新的“花园”,人类和飞鸟穿行其间,模拟了许多人所向往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这组作品强调了寻求自然与艺术和谐共生的价值。
王小松,艺术家、策展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全国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当代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在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美术馆、吕贝克圣安娜美术馆、意大利美第奇·里卡尔第宫、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家博物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等举办个展、参加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成都双年展、武汉双年展、德国北方国际艺术节、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广州艺术三年展等。担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巡展总策展人。
姜俊,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曾毕业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后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他专注于公共艺术研究,以及当代艺术和城市治理的跨界融合研究。姜俊是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2023)、“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2022-2023)、“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策展人之一。
车建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车建全是一位跨领域艺术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自然史、历史、社会学、地域文化和图像研究,作品介质包括绘画、影像、写作和交互裝置。他从具体的场域研究出发,用互文的方法贯穿不同领域的特殊性,构建出一种静观式的表达观念,揭示了自然能量和神秘性对人类景观的影响。同时,他以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为思想基础,强调人与万物的融合关系,重思如何用古代智慧面对当下的问题与危机。
焦兴涛,雕塑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致力于当代雕塑创作与公共艺术实践及理论研究。早期的金属焊接作品,以刻意矫饰化的现代主义雕塑语言,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性表达,来呈现古典艺术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张力和对话关系。强调艺术创作参与社会实践的新雕塑观念,构成了艺术家贯穿至今的脉络和线索。
邱振中,艺术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致力于中国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在深入研究并把握传统技巧的基础上,探索以书法的线性构成表达当下生存状态的各种可能。
施慧,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主任。长期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作品以棉、麻、宣纸、纸浆等纤维材料为特征,在当代艺术的层面上体现出东方精神的底蕴。
汪正虹,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公共艺术与金属艺术方面均有深厚学习背景,致力于公共艺术与金属艺术的有机结合,并长期从事公共艺术及工艺美术的创作、教学与研究。
王绍强,艺术家。王绍强的作品深入探索东方哲学与自然观,注重中华传统在现代的转译。他结合中西艺术理念,融合当代思维与创作,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对水墨、纸本材料的熟悉使其艺术作品展现独特的视觉和当代纬度。
朱金石,艺术家。作为中国抽象与装置艺术的早期实践者,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力与创新性,这种特质延续至今。他的创作超越了媒介、地理和东方身份的局限,以更宏观的视野把握时代对象。
▲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海报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协办,浙江大学进行学术支持。
展览时间:2024年4月20日-11月24日(预展时间:2024年4月17-19日)
展览地点:意大利威尼斯军械库及处女花园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承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
协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
学术支持:浙江大学
策展人:王小松、姜俊
参展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
参展艺术家: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按姓氏拼音排序)
学术委员会:陈为、韩绪、杭侃、何欢欢、缪哲、孙周兴、吴飞、徐天进、尹吉男、赵鼎新、赵丰(按姓氏拼音排序)
策展执行:王鲸超、汪单、黄雪、周洁、楼喆、周懿、张严、曾朝炜、张黎、俞衫杉
展览助理:王鹏、吴介舒、刘俊聪、邱涛、苗晨辉、张孙哲、向运芳、刘梦梓、邓婉欣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陈晓皎、唐谈、黄雪、周洁、王鲸超、楼喆、张严、周懿、张孙哲、邱涛、李子儒、林李硕、王惠泽、徐耀、白伟杰、徐莫非、张保顺、姚佩雯、王爱华、陈丽芳、王鹏、邓千一、仲玉歆、贺子怡、包扬
艺术家助理:陈莹、崔梦茜、丁为、高学义、郭宇、柯石龙、梁海盈、林书米、刘勇、苗晨辉、齐飞、秦玉芬、邱昕、沈利、王珊碌、许莺、章献(按姓氏拼音排序)
技术指导:金杭杭、于学峰、李承华
视觉设计:何明、张煦、周海川
空间设计:朱晓鸣、叶建为
行为艺术演出:马一奥、许莺、黄依瑶、卢家康、蒋雨桐、何雨轩、曲同春、林书米、常德军(视频制作)、王慕杰(视频制作)
古诗词音乐会:毕宝仪、杨阳、都珊珊、Alessia Camarin、Stepan Polishchuk、北村香织、宗宏琳
赞 助:山西杏花村汾酒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大华集团天物文化公司、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丝路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亚德光电集团、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特锐艺术展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小米意大利、雅莹、广东东升控股集团、晓庐
特别鸣谢:马超、李铭威
支持单位:南方科技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深圳市艺术与科学协会、浙江大学当代艺术与设计研究所、ING意内雅设计机构、Jaxin Wein & Spirituosen GmbH
首席战略合作媒体:凤凰艺术
战略合作媒体:小红书、ARTnews、99艺术网
特别鸣谢媒体:新华社、中国日报、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凤凰卫视、艺术中国、中国美术报、中国艺术报、澎湃新闻、芭莎艺术、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在艺app、F风尚志
摄影机构:意释文化传媒
新闻办公室:周懿、汪单
展览落地:We Exhibit Srl
特别支持:唐胜、吴洪亮、庞茂琨、王郁洋、沈天舒、曾成钢、何桂彦、严蕾、俞可、张丹丹、罗佳嘉、郭元平、吕红荣Windy、傅森、郭思楠、章魁意、徐天羽、李默寒、沈玥、刘宏剑